生鮮雞在廣州推行試點兩個月了,有媒體回訪越秀區的市場,結果是頗為沮喪的。唯一沒有令人感到鎩羽的,是生鮮雞還在市場上賣,沒有絕跡。但尷尬的是,市場中同樣並存著毛雞,且現宰的光雞,也混跡在生鮮雞中同台叫價。不知能不能用“動態平衡”來形容如今的市場現實。
  花費了很大公共資源和動員力推出的生鮮雞,消費者不太買賬,其阻力之大,是始料不及的。這固然與源遠流長的本土飲食習慣有關,但細究起來,恐怕還是與此事的推出,多多少少有些倉促有關。本來,想用管理的有形之手去打敗市場的無形之手,就是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何況,在制度設計上,生鮮雞從貨源成本到運輸成本到上架成本,就看不到任何的價格優勢,而口感上更比不過那些“違規”產品,又談何市場優勢呢?現在出現“三雞鼎立”的爭雄狀態,恐怕已經算是不錯的格局了。
  在公權力的保駕護航之下,生鮮雞能夠走到今天,沒被“劣幣”所驅逐,殊為不易了,我們可以抱怨廣州的街坊短視,可以抱怨舊習俗的頑固,但是,更要抱怨的難道不該是那些想當然地試圖通過行政力量控管市場的思維?百姓街坊並沒有說生鮮雞的壞話,分銷商也做出了一定的犧牲,來促成行政思維想當然的決策。然而,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從貨源“壟斷”、運費不菲、保鮮無奈、促銷沒有手段等的吐槽中不難發現,有關方面幾乎是在無視市場規律在推動這件事情。試問,飲食食材的“移風易俗”,乃是一件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事情,再大的行政成本投入,也敵不過師奶們的口口相傳吧?我相信,目前,彙報時的數據一定是不難聽的,一定會說生鮮雞已經占領了多少百分比的市場了。數據一定會比媒體回訪的結論好看,但是,試圖通過“生鮮雞”來阻斷“禽流感”的一蹴而就的想法,也打了折扣了。
  香港是與廣州消費習慣相類似的地方,其市場很早就通過轉口供應生鮮雞了,但香港並沒“趕絕”毛雞市場,在一些市場還是能買到活雞,這種並非一概而論的做法,維持著香港禽類產品市場的繁榮。他們對市場只是引導而不是直接干預,既節省了行政成本,又照顧到市民的生活習慣,在調控上顯示出高超的管理藝術。
  廣州要推“生鮮雞”,並不是壞事,但選擇了並非最好的辦法,結果非常吃力,管理部門還要被輿論所詬病,真有點“得不償失”。有關部門想必非常委屈,然而,善舉和善政都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在未來,我以為“有關方面”不必為自身面子再糾結什麼,也不必再出台什麼“全面整治”措施,先維持這種“三國演義”狀態好了,當然,在檢疫等監管和服務上也要加強並一視同仁。隨後,看看能不能通過體制優勢,把成本降下來,服務趕上去,再在包裝和質量上做些文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生鮮雞”未必就一定輸給其他的這雞那雞。不過,如果不願放下身段,不願接受市場的現實,那就……嘿嘿!
  唐螂  (原標題:肉禽市場“三雞演義”未嘗不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azgwyx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